日前,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《严厉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行动方案》,明确将以查处案件为抓手,全链条严厉打击涉及注射“微整形”的相关违法犯罪活动,健全长效机制,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的一项统计显示,近年来整形美容领域已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。近10年来,我国年均因为整形美容导致毁容毁形的投诉多达近2万起。有业内人士称10年间已经有20万张脸被“三非整形”(即非法医疗机构、非从事医疗美容的专业医师、非法的药品)毁掉了。
毋庸置疑,整形美容业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服务项目。目前我国拥有超过300万家美容门店,其中40%左右属于医疗美容范畴,但仅有不足10%的美容机构拥有医疗实力,而拥有医疗美容从业资质的机构更是少之又少,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需求,无证行医、跨专业行医、广告虚夸等现象大量存在,加之监管乏力,整容纠纷事件不时发生。
实际上,为了规范医疗美容服务,促进医疗美容事业的健康发展,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,卫生部早在2002年就实施了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》(下称《办法》)。《办法》对美容医疗机构的设置登记、执业人员资格、执业规则等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。同时,卫生部在2002年对1994年制定的美容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,规范了美容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。2009年,卫生部又制定下发了《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》,将医疗美容技术进行分级管理,明确了各类别医疗机构可以实施的美容技术范围。尽管如此,解决医疗整容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,需要加强监管和自律双管齐下,尤其是借助此次专项行动的“东风”,从法律、制度层面彻底肃清行业发展乱象。
首先,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现状调查,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《医疗整形美容行业发展规划纲要》;其次,要完善和落实医疗整形美容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,统一行业技术操作方法和程序,推动和规范临床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技术,用法律的形式来硬性约束和规范整形美容业,并要把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落到实处;再次,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,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做好行业监管工作,对医疗整容从业人员素质进行把关,同时提高行业准入门槛,对于不合格的机构或医生需要有退出机制。此外,充分利用现有医药资源,加大整形美容的人才培养和产品的开发力度,也颇为重要。